《上海市水生态“十四五”规划》发布
全康环保:水处理网获悉,11月1日,上海市水务局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水生态“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规划》以超大城市水系统治理现代化需求为发展导向,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内容涵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农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滩涂资源动态平衡、改善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现代化等。
《规划》提出至2025年,基本实现水体水质提升,江河湖海美丽,水生态环境品质明显提升的目标,基本形成水生态环境优美、水生态空间优质、水生态系统健康的“一网五区多廊”水生态现代化治理体系,为达成河湖健康、水城相依、人水和谐的幸福愿景提供坚实保障。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水生态“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沪水务〔2021〕735号
各区水务局、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处室:
《上海市水生态“十四五”规划》已经2021年9月29日局党组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上海市水务局
2021年11月1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上海市水务局办公室 2021年11月1日印发
上海市水生态“十四五”规划
为推进上海市水系统治理,构建良好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上海市水系统治理“十四五”规划》,结合河湖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土保持、滩涂资源保护和利用等内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城乡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河湖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1.加强系统治水顶层设计,引领全面防治水污染。“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市区联动、部门联手、区域协同,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按照“水岸联动、截污治污,沟通水系、调活水体,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的系统治理技术路径,因河制宜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全面推进河道整治、沿河违建拆除、污水直排工业企业治理、畜禽养殖场退养、雨污混接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努力实现水岸同治、系统治理、标本兼治。
2.加强河湖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推进“消黑除劣”、“苏四期”等工程,完成300公里骨干河道综合整治、3520公里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打通断头河3188条,轮疏镇村级河道1.2万公里。完成4200余个小区以及1.7万个市政、企事业单位、沿街商铺和其他类型混接改造,完成1700余个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和54座雨水泵站的截流改造。“十三五”末,全市河湖面积增至640.93平方公里,河湖水面率提升至10.11%,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
3.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十三五”末,累计实施83.5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提升至88%。就出水水质指标要求,分别在2017年和2019年实现两次优化升级,出台了地方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T1163-2019)。就地处理工艺经过多年实践,逐步确立以A2O、MBR、接触氧化、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单体或组合为主的工艺线路,并向生物型、高效型为主的工艺转变。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巩固农村水环境整治成效,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4.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提升河湖景观品质。“十三五”期间,编制完成《上海市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上海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任务和方向,设立市级黄浦江徐汇滨江水利风景区。完成滴水湖水利风景区环湖80米景观带改造提升;持续推进淀山湖水利风景区生态修复和防洪堤防达标建设,不断提升松江生态水利风景区美丽河湖品质,上海水利风景区建设进一步丰富,景区品质进一步提升。
(二)滩涂资源总量基本保持动态平衡
1.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保护水源地和滩涂资源。对四大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进行封禁管护,对保护区内生态薄弱地区采取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配套建设防护林带、涵养林带等缓冲带,预防水土流失发生,维护水源地水质。完成横沙七期、八期、浦东机场外侧等76.6平方公里(11.49万亩)滩涂整治,实施南汇东滩、横沙东滩坝田区等123.3平方公里促淤项目,其中工程促淤94.6平方公里、生物种青约28.7平方公里,滩涂资源总量基本保持动态平衡。持续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在杭州湾、长江口等重要水域放流各类苗种近5.5亿尾(只),救护各类水生野生动物近千尾(只),建设人工鱼礁5.4万空方,河口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2.加强疏浚土资源利用,塑造生态基底改善生境。节约集约长江口泥沙资源,利用航道疏浚土进行吹填成陆,消纳1.8亿多立方米的深水航道疏浚土,疏浚土利用率从10%提升到60%以上。
(三)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1.完善水土保持法规体系,保障水土流失综合防治。2017年颁布并实施《上海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2020年3月完成修订,对目标责任考核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验收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使水土保持工作有规可依。对202公里中小河道开展边坡修整和岸坡绿化,新建河道护岸290公里,有效控制河湖“一坡一面”水土流失,树立一批水土保持与生态样板河段。完成11.8万亩农田林网和河道防护林建设,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全面铺开,水土流失综合监管强力推进,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切实提高了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落实率。
2.建立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引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2017年《上海市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获批,规划划分了上海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明确全市水土流失治理格局和近期实施方案,初步制定全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保障措施,指导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对四大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进行封禁管护。启动9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工作,编制完成《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总体方案》,为下一步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全面建设奠定基础。
3.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评估,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绩效。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定位监测研究,为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和依据,上海市自然水土流失面积较2011年显著降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全面铺开,水土流失综合监管强力推进,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对于生产建设项目(活动),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减少因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借助媒体平台,普及水土保持相关知识,宣传典型示范工程,提高了民众水土保持意识。水土保持协同机制探索开展,将水土保持考核指标纳入河长制考核内容,监管和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四)精细化管理取得新成效
1.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建立了市-区-街镇-村居四级河长体系,成立市、区、街镇三级河长制办公室,落实各级河长、湖长责任,明确每条河道治理目标与重点任务。不断加强民间河长和护河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治水管水氛围。
2.持续完善法律法规机制建设。“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上海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等相继颁布实施和修订,为水生态治理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上海市河道整治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规范中小河道整治底泥消纳处置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不断规范项目建设、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管理。
3.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实行市区管河道设施市场化养护作业,探索推进镇村级河道设施养护作业市场化工作,河道设施养护市场化率到2020年底预期全覆盖。围绕“设施稳定、管理规范、水质达标”工作目标,充分考虑村庄自然条件、处理技术工艺和农户接受程度,积极探索适合各区、镇实际的长效管理模式和方法,市、区两级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基本建成“村参与、镇实施、区监管”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管理机制和设施运行维护体系,并不断推广市场化、专业化养护模式。浦东区新区开发完成全市第一个农村生活污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智慧农污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切实提高了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落实率。
在充分肯定“十三五”期间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看到本市水生态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水生态环境质量仍需提高。土地、动迁等条件制约造成全市少量规划通江达海骨干河道尚未开通,不少中小河道尚未按规划蓝线整治到位。雨污混接、初期雨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造成部分河道水质反复,“十三五”末,地表水优良比例为5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尚未实现全覆盖,出水水质对标地方标准有一定差距,部分早期建设老旧设施亟需提标改造。长江口滩涂资源总量维持平衡、维护河口湿地资源、改善河口生物栖息地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二是水生态服务品质仍需提升。河湖治理整体性考虑不足,中小河道样板段示范段分布广而多,集中连片高品质示范建设案例较少。骨干河道滨水空间水岸贯通和开放不够充分,生态堤防绿色滨江廊道建设与城市风貌结合不够紧密。中小河道滨岸带水土流失防治需要完善,岸线生态防护比例偏低、生物多样性不足、外来物种(福寿螺)入侵、河道疏浚底泥处理处置出路不够等问题需要解决。水生态系统健康活力不足,活水畅流调度和水资源调控不够精细。
三是水生态管控水平仍需增强。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管控亟待加强。河湖管理养护精细化程度不高,制度化和智能化治水管水尚未完全实现。河湖生物多样性监测缺位、水土保持监测覆盖面小,动态性、实时性信息欠缺,现代化执法监管设备等配置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专业化、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水生态系统修复保护方面的科研攻关力度不足,标准体系建设、新技术储备不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指引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以超大城市水系统治理现代化需求为发展导向,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全面系统治理,更加注重规建管统筹,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推进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持续推动农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基本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维持滩涂资源动态平衡,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网络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人水和谐。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环境质量高标准倒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降低建设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营造更加积极的绿色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安全生态、美丽宜居的幸福河湖。
2.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统筹流域区域、陆域海域、城市乡村、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更加注重系统治理、小流域统筹协同,综合运用工程与管理措施,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水生态环境品质,还江河湖海以健康,不断提升水生态环境自我保障能力,给人民生活环境以优美。
3.坚持机制引领、精准发力。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多环节,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以法规规章和规划体系为支撑,以政策机制为牵引,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完善多元化生态环保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
4.坚持多方参与、智慧管理。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加强科技在水生态修复中的支撑作用,完善水生态评估指标体系,提升治水管水能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水,健康畅活;人,亲水幸福。至2025年,基本实现水体水质提升,江河湖海美丽,水生态环境品质明显提升的目标,基本形成水生态环境优美、水生态空间优质、水生态系统健康的“一网五区多廊”水生态现代化治理体系,为达成河湖健康、水城相依、人水和谐的幸福愿景提供坚实保障。其中:
“一网”为江河湖海组成的水生态网络;
“五区”为五个水生态空间重点示范区,包括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和五大新城;
“多廊”指由沿长江口、杭州湾、黄浦江、吴淞江、淀山湖、大治河、金汇港等重要河湖塑造的水岸相连的生态廊道。
三、主要任务
(一)聚焦高效能防治,持续构建水生态基底
1.持续实施河湖综合治理,着力完善河湖水系格局。以淀山湖、元荡、金汇港等骨干河湖水系建设为重点,实施约300公里的骨干河湖综合整治工程,完善226骨干河道为基础框架的河网水系,畅通蓝网主脉络,贯通蓝绿开放空间,打造“一区一廊”水生态廊道建设。监测分析镇村级河道回淤情况,分年度对镇村级河道开展疏浚,通过水土保持、疏浚,拆坝建桥、沟通水系等措施,不断巩固中小河道水环境治理成果。树立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进一步提高生态护岸比例,确保河湖水系连通,过水断面、生态调蓄和服务功能不降低,为河湖自身的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2.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着力提升水生态质量。按照“因地制宜、应纳尽纳”的要求,着力扩大本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面,实施约5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0%。针对设施运行年份较长、工艺存在局限性、设施老化严重的设施,开展调查排摸,综合分析评估,编制实施方案,按照“纳管优先”的原则,逐步推进12万户老旧低标设施的提标改造。不断强化提升运维养护工作水平,确保已建设施“设施系统完好、运行情况稳定、出水水质基本达标”,出水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0%。
3.加强滩涂湿地复育保护,着力改善水生物栖息地环境。持续开展滩涂生物种青和培育保护研究,优先考虑在南汇东滩、横沙浅滩等区域实施滩涂生物种青,加速促淤保护培育优质滩涂,提高海塘防洪(潮)能力,维护长江口生态基底。持续监测并积极推进横沙八期东北角保沙固滩研究,结合深水航道北导堤先行启动横沙浅滩保滩固沙等工程,为疏浚土综合利用和后续生态基底培育提供基础。适时推进南汇东滩二期项目,稳定长江口河势和航道。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水生态治理品质
1.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着力打造幸福亲水环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集中连片推进50个“河湖通畅、生态健康、清洁美丽、人水和谐”的高品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覆盖全市面积50%左右。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护坡护岸、清淤清障、人工湿地、水生态修复、建设缓冲过滤带、绿化美化等生态适应的整治措施,集中连片开展约1000公里中小河道生态修复,重塑健康自然的河岸线,营造自然型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进一步改善河湖水质,为市民打造连续贯通、水清岸绿、生态宜人的滨水开放空间、“幸福河”样板。
以“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为目标,建设淀山湖、徐汇滨江南段等一批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持续提升滴水湖等水利风景区品质,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环淀山湖水乡古镇生态区、长江口湿地区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打造城市名片。
2.加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着力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实施水源地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持续推进农田防护林、河道防护林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持续推动水土流失专项治理,打造生态河湖岸线,提升复合生态效应。提升水土保持监测能力,结合现有水文站点重点推动崇明综合观测场、金泽泥沙观测站等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易发区及重点区域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发布水土保持监测年报,同时加强应急监测。建立全市水土保持信息化体系,完善水土保持信息化基础平台。加快对河道底泥处理处置技术和政策研究,严格规范河道疏浚底泥消纳处置。
3.优化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着力提升水生态系统健康活力。开展全市重要河湖健康评价,基本实现骨干河道健康评价全覆盖,提出改善河湖健康举措,保障河湖健康水平。在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位)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位)监控,提出保障举措,进一步改善河湖生境。在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参与水资源调度的能力基础上,结合区域除涝改扩建新川沙泵闸、墅沟泵闸、淀浦河西闸等活水畅流重点工程,构建水资源高效调度工程体系,在精细化调度基础上,开展智能调度试点实验工作,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调度智能化水平。
(三)聚焦高水平管控,持续增强水生态管理水平
1.深化机制建设,着力保障优质高效管控。持续深化完善河湖长制,提升河湖长履职能力,强化河湖长考核,全面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有效”转变。建立健全河湖长履职“三张清单”和河湖长制督查督办等工作机制,深化全市统一的河长制工作平台应用,优化“上海河湖”随行服务系统,推动市区两级、部门协同联动。以河长制工作平台为主体,建设智能水生态管理系统,支撑河湖治理业务管理。推动实现“制度治水”“制度管水”,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河湖法规制度,全面提升河湖执法水平,加强跨区域、跨系统执法联动与协作,强化执法信息交流机制。完善水土保持法规制度保障体系,加强监管力量配置,提高监管水平,研究制定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方案,推动水土保持行业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进一步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制度体系,研究制定提标改造资金政策,出台年度考核办法,完善行业政策制度。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指南、运维养护技术规程及维修养护定额等,开展资源化利用研究,逐步形成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
2.强化行业监管,着力提高精细管理水平。动态完善全市河湖基础数据,加强河湖设施日常运维管理,研究制定运维养护规程和定额,试点推进河湖连片化养护。夯实农村生活污水行业管理基础,加强设施日常运维管理,开展研究运维队伍准入条件。建立行业管理动态指标评价管理体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村庄覆盖率、出水水质达标率等指标的动态更新和管理,确保专业化养护水平。研究制定符合现有管理体系的建设运维资金政策,编制农污地方建设技术指南及运维技术规程。逐步建立市区两级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基础信息上图,推进规模化以上设施在线监管。全面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责任,深化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开展水土保持区域评估试点,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督检查和生产建设项目遥感监管,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持续开展滩涂地形的常规监测调查,补充滩涂生态资源、滩涂质量等的常规监测调查,充实基础数据。
3.注重开放科研,着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对河湖水质稳定达标、河湖健康、生态修复、生态流量、流域区域调度等的研究,并适时推广科研成果。持续加强水系统生态修复等重大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积极推进扁担沙保沙固滩研究,适时研究下扁担沙建设水源地的可能性及初步方案,将扁担沙治理与长江口水源地建设相结合。
4.倡导全民参与,着力推进社会护水行动。在生态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利用电话、网络、听证会的形式,倾听群众声音,提高公众参与度,以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积极引导全面参与河湖管理监督,开通举报电话、支持网络监督平台建设,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建设具有平原河网地区特色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加大生态保护理念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对人类的意义,并加入到保护生态的队伍中来,真正做到生态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四)聚焦高标准建设,打造示范水生态空间。
1.陆海统筹支撑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更高水平开放。以优化水生态空间、完善骨干河网水系为重点,加快水绿融合、功能复合和生态空间品质提升,通过建设生态海塘,实施泐马河等骨干河道,让坚固海塘更加生态亲水,让河湖水体更加灵动宜人,让滨水空间更加绿色活力,建设生态海塘、美丽河湖。进一步提升滴水湖水利风景区品质,打造一个景色优美、设施齐全、亲水绿色的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2.共保联治支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发展。落实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推进界河工程整治及长效管理,与上游城市及本市相关部门开展水葫芦联防联治,共保流域安全,共护水生态环境,共建以水为脉、林水共生、城水相依的自然生态格局。推进淀山湖、元荡岸线贯通和河湖生态修复。串联火泽荡、南白荡等湖荡,并与太浦河、淀山湖等骨干河湖相连通,打造“蓝色珠链”示范工程。推进青浦区环城水系治理,营造丰富、美丽的水生态空间。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土保持工作提质增效,建设金泽水库水土保持监测点,提升水土保持监测能力。
3.提质升能支撑虹桥国际商务区建设更高水平国际开放枢纽。实施新谊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构建连通畅活的河网水系。推进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中小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源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改善等水生态修复工程。结合西界河泵闸等水利片外围泵闸建设,持续做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水环境保障工作,推进进博会区域精细化活水调度,进一步让水畅活,支撑虹桥商务区建设更高水平国际开放枢纽。
4.生态优先支撑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按照崇明世界级生态岛、长兴世界先进的海洋装备岛、横沙战略预留岛发展要求,结合北湖海塘达标工程,实施生态海塘示范段建设。推进崇明三岛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四��港等南北向骨干河道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构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绿色水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工作,进一步提升治理实效。着力建设崇明水土保持监测点,进一步提升崇明水土保持监测能力。深化横沙浅滩保护与治理研究,先行启动横沙浅滩保滩固沙工程。
5.品质提升支撑五大新城高水平建设。按照优于中心城的建设标准和品质要求,结合骨干河湖水系治理开展滨水空间贯通,构建蓝绿交织、层次丰富的生态网络,实现新城建设与地方特色生态本底的有机渗透,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城景交融”的蓝绿空间模式。精品打造五大新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河湖生态修复,提升河湖防汛、生态、景观、文化等综合作用,创造宜居滨水空间,构建美丽家园。
四、保障措施
(一)政策机制保障
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的体制优势。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规划资源、农业农村、绿化市容、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协调与联动,共同制定河湖治理政策,落实河湖建设用地、工程投资和管护经费。
(二)人才队伍保障
加大人才培养、任用力度,营造吸引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建立激励竞争机制,抓好以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着重加强专业技术和项目管理人才的储备与引进,充实水务基层力量。
(三)行业监管保障
强化行业监管,把好规划龙头,把好技术关口,把好质量标准,抓好安全生产,完善行业统计体系和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化系统整合应用,力求监管有效、协调有力、指导有方、服务管理有章可循。鼓励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参与水生态治理。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监督和管理,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四)法制制度保障
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规定,全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实施普法活动,重点加强与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涉河法律法规和规章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公民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营造学法、尊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良好环境。
(五)科技支撑保障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学、研结合,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科技咨询、评估、技术监督和科技信息资源利用。开展水生态指标专项研究,进一步完善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利用新型信息技术,实现水生态监测制度化、自动化及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强对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水管理等的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