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大气网讯: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回首建党百年路,一个文明富饶的小康社会已全面建成。展望“十四五”,中国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幅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画卷徐徐展开。近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要从历史进程中深刻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铺就更加美丽的中国画卷。”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怎样的历史性成就?
黄润秋: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1972年派团参加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后,197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提上国家重要议事日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政策,逐步建立国家、地方环境保护机构,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接轨国际、立足国情,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污染防治思路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由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由分散治理向分散与集中控制相结合转变,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可持续发展中不断向前推进。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新思想新举措,要求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一是战略谋划部署不断加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是其中一个。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增加“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二是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 24.3%,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截至2020年底,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
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决向污染宣战,“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 2015年增长5.8%,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下降28.8%;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66%提高到83.4%,劣V类水体比例由9.7%下降到0.6%;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5%以上。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四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几十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具体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制修订2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和行政法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深入推进,已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利剑”。
五是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深入开展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申请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为“十四五”时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记者: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
黄润秋:生态环境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肯定工作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主要体现在,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仍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仍然薄弱,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当前我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目标仅有30年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面对这些矛盾和挑战,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记者:“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将从哪些方面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黄润秋:“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生态环境部门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一是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地方、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碳达峰行动,实施碳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双控”制度,更加突出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二氧化碳达峰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坚持“先立后破”,坚决遏制地方盲目上马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加快推进“三线一单”落实落地,统筹推进区域绿色发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二是坚定不移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坚定不移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加大对挤占生态空间和损害重要生态系统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快编制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指导意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举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
四是坚定不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水平和实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推动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推进绿色投资、绿色贸易发展,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五是坚定不移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继续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严惩重罚。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扩大碳市场交易范围,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提升气候治理能力
记者:中国一直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这项工作的整体部署和进展情况如何?
黄润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气候雄心峰会上郑重宣布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中长期目标和愿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这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内在要求,需要不断提高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识,充分调动部门、地方、行业的力量,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首先,要明确目标、压实责任、严格监督,明确地方、行业的达峰目标和实施方案,并做到积极而有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其次,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全面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行动,大力发展低碳交通,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另外,我们已于今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把全国燃煤发电行业2,162家企业纳入到了碳市场的范围,总共覆盖了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为了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从2011年开始我国就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个省市开展了地方的碳市场试点,主要是探索碳市场管理的制度体系。通过多年试点,在碳排放核算、配额分配、核查、履约清缴这些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下一步,在发电行业碳市场运行良好的基础上,我们将会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逐步纳入更多的高排放行业,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提升市场的活跃度,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切实提升气候治理能力。
记者: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人人做起,减污降碳也需要全民参与。生态环境部在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方面有什么经验和体会?
黄润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美丽中国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近年来,在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组织推选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活动,举办生态环保主题的摄影和书画大赛,出版生态文学作品,开设生态环境保护课堂等,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
二是鼓励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投诉举报作为精准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一座“金矿”,不断畅通投诉渠道,抽查投诉举报办理情况,对问题解决不到位的提出修改意见,退回地方重办。
三是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2018年,我们联合多部门共同启动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典型案例、先进人物和代表作品,有力推动了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传播绿色理念。
总的来看,这些工作都取得了满意效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渠道不断拓展,全社会绿色意识、环保意识、低碳意识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