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滤膜污水处理技术背景
2020-03-25 10:30:52
全康
52
微滤膜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较新污水处理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膜材料的选择性筛分作用,将水中的杂质截留而让水分子通过的一种技术。由于膜技术的筛分精度较高,近年来这一技术逐渐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应用过程中,由于被截留物会附着在膜表面或膜孔内,造成膜的污染而导致膜的透水通量的下降,因此微滤膜的使用过程需要配合周期性的冲洗(用进料水冲刷膜表面),反洗(用膜的产水从膜的背面向膜的表面,反向冲洗)等操作,来控制膜的水通量衰减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至少采用两组膜组件进行切换操作,一组膜组件清洗时,另一组膜组件产水。系统的进水和产水量会随着清洗操作而出现波动,所以装置一般设有原水缓冲罐和产水缓冲罐,用来平衡流量的波动以及维持膜组件进料侧压力及产水侧压力的稳定。在传统的微滤膜装置中,这两个水罐为非密闭式设计,其中的水直接与空气接触。这样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原料水中含有还原性离子,如亚铁离子,遇到空气的氧气会被氧化成三价铁,在水中产生沉淀,从而加剧了膜的污染,导致膜的产水量下降很快。例如,在某些油田,含油污水可以通过微滤膜技术处理后,脱除其中的油成分后,重新回注地下用于驱油。但是,有些污水中铁离子的含量高达15mg/L, 遇到空气,很快就会生成红褐色沉淀物,堵塞膜孔,加剧膜的污染,使常规的膜的清洗操作很难恢复膜的产水量,终会导致装置运行失败。如果能采用某种惰性气体(如氮气),将原料缓冲罐和产水缓冲罐密闭,使其中的水不接触空气,则水中的亚铁离子不被氧化,可以顺利通过膜,就可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如果简单的采用将原水缓冲罐和产水缓冲罐密闭,由于操作过程中,罐内的内液位不断变化,会导致罐内压力的随之波动,非常不利于装置的运行。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