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智慧水厂改扩建中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三维模型的BIM技术在建筑、路桥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已较为普遍。相对而言,市政供排水行业对于BIM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BIM技术有助于优化设计方案,有助于提升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标准化和集成化,有助于实现水厂的智慧化运行和管理。
1. 项目情况
案例水厂位于深圳市区,现状设计规模为16万m3/d,占地4.96×104 m2,本次扩建后供水总规模增加至30万m3/d,增加设计规模30万m3/d的深度处理及排泥水处理系统,工程总占地增加至9.85×104m2。工艺流程为“格栅→预臭氧接触池→混合井→折板反应斜板沉淀池→气水反冲洗滤池→提升泵房→后臭氧接触池→活性炭滤池→紫外线消毒池→清水池→送水泵房”。本次改扩建中,现状常规处理构筑物基本保留,仅对加药间、泵房和回收水池进行工艺改造。
项目涉及现状单体与新建单体的衔接工程多,需重点协调厂区现状建(构)筑物与新建单体的空间布局关系。
2. 项目全过程BIM技术应用
本项目以BIM模型作为智能化设计成果,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应用BIM技术,通过创建三维模型为厂区整体布局、工艺流程分析、新旧单体衔接提供可视化环境、辅助方案的展示和比选;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逐步深化模型,校核、优化设计方案。施工阶段以BIM智能化设计成果为基础,结合信息化管理平台完成质量安全、工程进度、工程量的上报及管控,实现建造信息的智能化监控与精细化管理。设计、施工阶段的所有信息均集成于模型之上,并伴随建造过程不断更新和完善,平台上最终存储的竣工模型也可为后期智慧水厂运维提供数据基础。
2.1 智能化设计产品——BIM模型创建
水厂类项目BIM技术应用重视厂区的整体布局和工艺流程分析,关注建(构)筑物单体的功能和工艺参数,对后期的运维管理有较高的信息要求。针对以上特征,本项目创建包含全专业设计信息的精细化BIM模型,主要包括厂区现状实景、建(构)筑物单体(含现状及新建单体)、厂区地质及基坑支护、总图管线模型等,并将以上模型进行局部或整体拼装。
(1)现状实景模型提供三维数字底图
项目前期,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采集现状厂区道路、综合楼、加药间、泵房以及常规处理工艺构筑物的原始外表面照片,使用专业软件创建整体实景模型(图1)。实景数据可作为厂区整体布局分析和工艺流程展示的三维底图,展示厂区新旧融合及建成效果,辅助设计方案的展示、分析和比选。
(2)新建单体模型展现工艺设计细节
扩建区域用地较为紧张,部分新建单体采用了叠合(组合)结构形式,如反冲洗泵房及风机房、臭氧发生间、提升泵房及后臭氧接触池进行了横向叠合(图2),导致池墙共壁较多、楼板标高关系和预留预埋较为复杂。全专业BIM模型有利于实现多专业设计图纸的协同校核,通过三维剖切也可分层或分功能区域展示工艺流程和设计细节(图3)。
(3)改建单体模型展示改造过程及前后对比
泵房和加药间等改造单体内部,需重点校核现有空间是否满足改造后的设备安装和检修空间要求。通过创建改造前、后的全专业BIM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直观展示改造过程和校核室内空间布局。例如,通过BIM模型,校核送水泵房卧式泵替换为立式泵的改造方案(图4)。
(4)地质及基坑支护模型校验实施方案
本项目扩建区域需进行大面积的深基坑开挖和支护,常规地勘数据表达形式为二维平面图纸或表格,难以展示土层分布情况,也无法结合支护图纸进行综合分析。因此,为准确校核基坑设计和实施方案,应用二次开发编程技术根据钻孔数据高效创建地质模型,准确描述厂区开挖土层分布情况。通过创建支护结构模型并与地质模型进行整合,确保支护设计形式同时满足基坑开挖高度及阻止地下水进入基坑的要求(图5)。
(5)总图模型创建和拼装展示工艺流程及整体布局
创建包含厂区现有管线和新建管线的总图BIM模型(图6)。基于厂区管道配色方案,直观展示现状与新建管道连接关键节点,如现状原水管道与新建管道连接点、新建预处理出水与现状进水管道连接点、现状常规处理出水与新建深度处理连接点、新建清水池与现状清水池出水管道连接点等,基于三维场景准确表达管井、阀门、流量计空间定位,直观展示总图管线布置。
将所有单体模型(含现状、改造、新建)与总图模型(图7)集成后,重点校核总图与单体间、单体相互间的衔接关系,如总图与单体间的生产管道、反冲洗管道、超越管道、臭氧管道、排泥水管道、回用水管道等各类系统的接驳情况;新建沉淀池与气水反冲洗滤池之间的渠道连接、预臭氧接触池和现状混凝池之间的管道连接情况等。以可视化分析作为评估依据,辅助业主进行方案比选。
1 2 3编辑:赵凡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