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步伐 让城市“回归自然”
很多在北方城市居住的人,都会有這樣的感受,如果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够完善,那么当暴雨来临时,我们就会遭遇在自己家“看海”的尴尬。而暴雨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轻则造成人们出行困难,重则会造成人身财产损失,如2012年北京的“7.21”特大暴雨,不仅使得了190万人口受灾,更造成了多处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受损,经济损失110多亿元。究其根源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过多的对路面进行了硬化,破坏了环境原有的地表径流和水循环系统,导致城市排水不畅,最终造成城市内涝。
面对这一问题,人们逐渐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把城市比喻成海绵,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达到“返璞归真”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优先利用城市中原有自然景观和生态水体,并与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和完善城市新的“海绵体”,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强调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从而达到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缓解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景观、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等多重目标,努力为城市构建起类似于自然形态下的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
第一,要对城市原有的“海绵体”,即自然水体景观,进行有效保护。合理规划城市的各种功能区域和开发边界,保护自然形态下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景观不受城市开发影响,保持好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第二,对城市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修复,使城市原有的绿地、水体、湿地等“海绵体”的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开发对自然景观破坏。
第三,要秉承“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的设计理念,在城市规划中优先建设具有渗透、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的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例。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