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水何文辉: 独创“以虫治污”生态传奇
一只小小的食藻虫价值几何?在游客眼中,这是清澈池塘中的“神秘”生物;在环保部门心中,这是找回绿水青山的高效“法宝”;在何文辉手中,这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起点。
20多年前,毕业留校当老师的何文辉,发现经过驯化的食藻虫能够吞食蓝藻,从而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难题;20多年后的今天,何文辉依然是“何老师”,只是他还多了一个身份——A股上市公司太和水的董事长。
“清澈的小池塘、呱呱的青蛙是我童年的美好回忆,投身水生态环境保护源于此,创办太和水也是。如今,太和水上市了,我们有更大的能力和机会修复水生态,保护水环境,让更多的水清澈见底。”何文辉说。
太和水董事长 何文辉
从三尺讲台到资本舞台
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后,何文辉热衷水产养殖行业,还搞了一个几百亩大的养殖基地。在养殖大闸蟹的过程中,何文辉发现了一个问题,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把环境搞坏了,养殖做得再大也没意义。
怎么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问题呢?何文辉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想到了食藻虫,这是一种常见的低等咸淡水甲壳浮游动物,能以水体中团块状的蓝绿藻、有机颗粒、菌类等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每天可吞食数十倍于自身体积的藻类和有机颗粒。
为了驯化食藻虫的肠道,从香蕉到马粪牛粪,何文辉测试了100多种食物来喂养食藻虫。这样的实验做了13年,何文辉终于找到了些许头绪。又用了7年时间优化巩固研究成果,成功解决了食藻虫口径和繁殖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以食藻虫引导—沉水植被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为标志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际专利和一系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有了科研成果,何文辉迫切地希望将其产业化,能够重建青山绿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几经尝试,何文辉选择自己创业,用市场化的方法将产学研结合起来,让食藻虫在广阔天地中大放异彩。
2010年,从60亩养殖场起步,太和水成立了。经过10余年的发展,太和水已成长为一家专注于水下生态修复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生态领域领军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2017年至2019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连续3年保持高增长,分别为83.7%、39.44%、51.1%。凭借着技术实力和良好业绩,太和水在2021年2月9日登陆沪市主板,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从中医世家到生态大师
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水污染问题,一直是困扰全球生态环境的难题之一,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太和水为何能迅速成长,一举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有神秘法宝吗?
“中医!”何文辉微微一笑,告诉了记者“秘方”,“我的家庭是中医世家,想了很多办法,最终从中医理论中找到灵感。”
在何文辉看来,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将水体当作一个“人”,蓝藻暴发、水体富营养化只是表征,治表更要治本。“食藻虫只是手段之一,食藻虫吃掉了蓝藻,如果水体还是富营养化,蓝藻还是会源源不断地生长,因此我又使用了改良的水草,这种水草产生氧气多,不开花不结子,吸收掉水中的磷,净化了水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食藻虫吃掉了蓝藻,阳光才能照到水中,给水草生长提供空间。食藻虫自己吃得好长得快,我再放一些鱼虾螺贝进去,吃掉食藻虫,最终实现食物链动态平衡。”
“水环境生态本身就是动态平衡的,污染破坏了平衡,我们用生物等各种办法对其调整,让其恢复平衡,和人调理身体一样,缺什么补什么。”何文辉说,知道水环境生态得了什么病,还能对症下药,直至把环境系统调理好,这种源自中医的治理方法正是太和水的核心竞争力。
有了核心技术,太和水还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方案。据介绍,公司形成集“水生态修复技术研发→水生态勘探、规划、设计→工程施工→水下森林系统稳定、调控→水生态维护”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能够为客户提供整体水环境修复和生态建设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就是把蓝藻暴发的湖泊、河流交给我们,我们还一片鱼翔浅底、波光粼粼的绿水。”说到高兴处,何文辉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治理好的水域视频。公司在2014年2月接手海珠湿地水体生态修复及养护服务项目,12月就竣工验收,效果保持至今。该湿地2017 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广州市第一个城市园林绿化及城市生态修复获奖项目。
“上市后,我们将持续提升技术、扩大规模,为下一代人留下更多的清澈记忆。”何文辉说。
编辑:徐冰冰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