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贵安新区雨水回收再利用是支潜力股
贵阳贵安新区被定位为“山水之都,田园之城”,但长期以来却一直面临着水环境高度敏感、资源性和工程性双重缺水、防洪排涝压力较大等3大问题。
“2014年,贵安新区内涝灾害经济损失达5.5亿元。”贵安新区生态新城(中心区)及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称,目前,新区内河流水系防洪排涝标准低,羊昌河园区、马场科技新城、花溪大学城等10个区域,每逢雨季时常形成易涝区。“水敏感”的天然复杂水环境,要求贵安新区必须提升水源水质安全保障。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降低城市洪涝峰值,缓解城市雨水危机,减少内涝灾害损失。”该负责人称,新区内有109条中小河流、5个主要水源湖库,湿地面积占24%,地表河流域面积占80%,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以上。良好的“先天条件”,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必需的“海绵体”。
按照规划,贵安新区“海绵城市”示范区位于新区中心区,项目规划面积19.1平方公里。
“慢渗透”取代“快排水”
让地面柔软起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打造海绵城市贵安样本,贵安新区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3年内,贵安新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总投资约46.7亿元,将围绕公共建筑、房开、道路铺装、湿地公园、污水处理等8大类,实施67个配套项目。目前,已完成试点区域内的6个项目,在建项目16个。
在人们生活习惯中,每遇降雨,都希望地面积水快些排走。今后,“海绵贵安”将力推“慢渗透”,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增强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居民小区等地带,大力推广透水铺装,增强雨水回收、净化、利用;新建道路的绿化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要因地制宜采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形式,增加道路绿地雨水吸纳能力;公园通过布置透水铺装、渗水边沟、湿塘和雨水花园,并在绿地下铺设雨水回收管网,实现雨水的自然循环和综合利用。
雨水替代城市供水比例达24%
围绕“打造全国海绵城市贵安样本”的目标,贵安新区将率先探索建设“全国首个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考核一体化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全国首个建设前后径流量不增加的国家级示范区、全国首个制定城市开发径流排放管理和收费制度的国家级示范区”。重点实施封山育林、生态修复、水源保护、水源涵养“四大工程”,三年内完成造林绿化15万亩,2017年、2020年、2025年分别实现绿地率50%、60%、65%,实现所有裸露地块全部绿化。将“渗、滞、蓄、净、用、排”措施落实到试点项目498个地块内,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示范意义。
据了解,贵安新区确定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为85%、雨水替代城市供水比例为24%、城市大排水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为30年一遇、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