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蓝海掀起“海绵”热潮 三大短板或成痛点

万亿蓝海掀起“海绵”热潮 三大短板或成痛点

2020-01-03 13:12:23 全康 55

据公开资料,按照每个城市平均20亿左右的投资规模来看,有望催生出数万亿蓝海。然而,即使面对兼具美好生态与巨大蛋糕诱惑双重愿景的“海绵”热潮,众多业内专家仍指出,海绵城市仍需冷思考。


污水处理设备__全康环保QKEP

  
  万亿蓝海掀起“海绵”热潮 三大短板或成痛点
  
  过去我国城市规划较少考虑水体,导致城市水安全风险激增。水源得不到涵养,地下水形成漏斗,全国300多个城市“喊渴”。同时,雨水形成的径流处理不好,易造成面源污染。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指出,我国地表径流COD(化学需氧量)污染占排入水体环境总量的36%,有40%的城市河道黑臭,60%的地下水水质较差或极差。
  
  值此背景,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运而生。
  
  早在2015年9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大力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城镇化质量。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更是提出,要提升建设水平,建设海绵城市。在政策春风下,海绵城市建设跃跃欲试。
  
  拉动超万亿投资?
  
  所谓的海绵城市,章林伟曾解释,并不是指某个项目,而是一种理念,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泾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形象表述,即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按照上述定义,章林伟也综合各地已经开展的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的实践,对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进行过投资估算。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设施,具体包括排水防涝设施、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污水再生利用、漏损管网改造等等,总的建设成本大概在1.6亿-1.8亿元/平方公里。其中渗、滞、蓄等源头减排项目投资约占1/3。
  
  国务院常务会议曾对此表示,海绵城市要与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并和地下管廊建设结合起来,自今年起,要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规划、施工、竣工等环节都要突出相关要求。增强建筑小区、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带等的雨水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
  
  按照每个城市平均25亿元左右的投资测算,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拉动超过1.5万亿左右的投资。
  
  第二批试点建设蓄势待发
  
  而与往年不同,2016年的海绵城市建设登上两会热点。
  
  据已启动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立案审查工作报道显示,在目前大会收到的700多件委员提案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成为首批收到的提案之一。事实上,与之相佐的是,第二批试点申报成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海绵城市建设的新一轮利好。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三部门近日决定启动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并印发《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指南》(以下简称“申报指南”),这意味着第二轮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已拉开帷幕。
  
  申报指南指出,各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择优推荐1个城市参与全国范围内的竞争(计划单列市可以单独申报),批试点城市所在省份不在此次申报范围之列。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于2016年4月10日前通过信息平台向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提交申请文件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而在4月10日之后,联合部委将对各省推荐城市进行资格审核,并采取竞争性评审、现场公布评审结果。政策属于纲领性文件,未提及具体数量、支持资金等。
  
  尽管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数量、支持资金尚未明晰,仍不难看出海绵城市建设是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三部门高度重视的市政工程领域。
  
  据公开资料,相比于2015年申报要求,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要求更加严格。此次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申报要求比2015年更加系统全面,试点城市筛选也有细微变化,比如在资格审核方面,要求试点区域集中连片(须包括一定比例的老城区),且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同时审核将向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市适当倾斜。
  
  热潮之下更需冷思考
  
  然而,即使面对兼具美好生态与巨大蛋糕诱惑双重愿景的“海绵”热潮,众多业内专家仍指出,海绵城市建设还需冷思考。
  
  在技术方面,思维方式、标准和规范乃至定额都是目前制约海绵城市建设的瓶颈;在政策方面,规划管理、投融资体制、建设主体、费价政策、地块开发政策以及经济杠杆都需要加快研究和落地。资金短缺,是目前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普遍现象。海绵城市建设没有钱“万万不能”,但也并非“有钱就”。
  
  虽然中央政府对“海绵城市”加大了投资力度,但是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设施,使得建设成本大概在1亿-1.5亿元/平方公里,仅仅2015年16个试点城市总投资需求就在3000亿元以上。而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远达不到海绵城市的标准。也就是说,建设海绵城市将对现有的地下管网进行大规模改造。而海绵城市涉及沥青渗水以及公路地面渗水等功能,需要使用特别的水泥和砖面、渗水的沥青,涉及巨额的资金。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指出,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且人口密集,而对于土地的开发也有些过度,“城市的规模像摊大饼一样的发展”对于自然破坏的强度也更大,因此修复就更难,代价更大。他认为,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避免几个误区,如“只重视地下不重视地上”、“只重视灰色不重视绿色”或“只重视绿色不重视灰色”。他认为,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应做好全局战略规划,应从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综合考虑实施。
  
  此外,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如何评估?数据缺失将导致海绵城市试点验收困难。据悉,目前国内在雨水排放方面缺乏公开的监测数据,而没有数据就无法评估试点成效。另外,能够和具体地域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工程技术研究基础不足,没有同步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和专门队伍等问题也成为当前的建设难点。
  
  而PPP模式是否适用也为业内人士质疑。某水处理企业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的很多建设,受益的是大众,但市场主体直接得到的收益很少,因此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有启动资金,但之后的配套资金筹集也将比较困难。
  
  (本文综合新浪新闻、界面新闻、人民日报、财经网、节能环保网)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电话咨询
产品中心
工程案例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