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水量成“瓶颈” 再生水推广还待就地回用
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我国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十分严重。“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污水回用在一定使用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济可靠的新水源,并且可以节省的饮用水源。”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
水质水量成“瓶颈” 再生水推广还待就地回用
城市“水荒”愈演愈烈
在一般人看来,当回到家拧开水龙头畅快地享用着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时,似乎很难想像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也许正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利用形势。
来自北京市水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1.84亿立方米,比37.39亿立方米的多年平均总量减少了42%,但全市用水量却达到35.5亿立方米,水资源缺口接近14亿立方米。在人均方面,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
事实上,作为一个历来缺水的城市,北京近10年来由于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20%,其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了48%;作为主要水源地的密云和官厅两大水库来水减少近80%,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地下水位年均下降3米到5米,已接近开采极限……
快速增长的人口,亦成为北京用水量激增的主因。据统计,早在2010年底北京常住人口为1961万人,城市人口提前10年超过2020年1800万人的规划目标。此外,作为改善城市生态,提高生活质量的环境景观用水,其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去年占据了全市总用水量的10.1%。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紧迫的资源性约束条件。预计‘十二五’期间,将是北京水资源形势严峻的时期。”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表示。
降水量减少,人口迅速增长,再加上浪费和污染,造成我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水荒”正由北向南逐渐蔓延,越来越多的城市受到影响。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有关数据显示,在全国655个城市中,目前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事实一再提醒我们,随着城市“水荒”愈演愈烈,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警钟已经敲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刻不容缓。
京津冀再生水利用率须达30%
在水资源短缺面前,再生水利用将寻求突破,“我国再生水利用率将再次提高。”近日,住建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副研究员徐慧纬在2015第十届水处理行业热点技术论坛上这样说。
徐慧纬指出,即将出台的“水十条”(又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再生水利用率目标,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0%以上。此举意味着我国再生水利用率要求再次提高。
近年来,虽然再生水利用受到了较高的关注,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70%的利用率相比,我国再生水利用率仍然相差甚远。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至少16个省的再生水利用率(即再生水利用量占污水处理总量的比率)低于10%,至少20个省份的再生水利用率低于20%。
为此,加大投入、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一直是相关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徐慧纬介绍,此次,在“水十条”中再生水的利用率目标再次明确,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0%以上。再生水的利用,对北方缺水的城市和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要求,到201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此外,《河北省“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也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
虽然再生水利用能够有效地弥补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并非易事,且我国当前再生水利用领域面临市场化水平不高、基础建设落后、相关政策法规缺位等问题。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污水处理标准低、再生水处理难度大、源水价格便宜等,都是造成再生水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平均”水质难达标
事实上,在水资源日趋紧缺的今天,再生水利用已经成为实现水生态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再生水利用率仅占污水处理量的10%左右,与发达国家70%的利用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专家预计,如果我国能达到发展国家的水平,每年将近有150亿m³的再生水资源可以得到开发利用。专家指出,目前的关键是需要解决再生水的水质水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未能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体系等问题。
通常来说,再生水的利用往往是不同用户的回用,而不同用户对于水质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对再生水的利用确实产生了一定阻碍。城市自来水有统一的标准,即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水质即可,凡是达标的水都可以进入管网,而再生水,由于用户需求不同,如果要铺设管网的话,势必就要求进入管网的水需要达到用户里面水质要求高的标准才能进入,否则,水质要求较高的用户必须要进行再处理才能利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地下水与土壤环境教研所教授刘翔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用户水质需求的差异会对再生水管网的铺设出了一道“难题”。
刘翔进而介绍说,一旦用户对水质的需求高于再生水的供水水质的话,那么他们对于提供的再生水就需要进行二次投入再处理后方能使用。“二次投入不仅要花费资金,还需要有土地占用,运行维护等成本,当这些成本进入后,可能用户就觉得还不如直接用自来水方便了。”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指出,现在很多再生水的供水厂家在供水水质方面采取一种“概念模糊”的处理方式——“平均”水质达标。“所谓平均水质达标,就意味着水质是有波动的,可能有时候供水水质高于达标标准,也意味着有时候供水水质低于达标标准。但对用户来讲,只有实现了‘完全’达标——任何时候的供水水质都要满足达标标准,他们才能真正放心地使用再生水。”刘翔透露。
此外,再生水管网建设的滞后也是再生水利用的制约因素,目前再生水网管的建设规模和覆盖范围很难达到自来水管网的辐射程度,再生水的输送也成为再生水利用的瓶颈。因此众多专家建议可以考虑适度加强再生水管网建设和利用天然河湖渠道相结合的方式作为再生水输送和水量调配的解决方案。
再生水究竟应该怎么用?
污水处理率为再生水回用提供保障,但是不少企业反映,由于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等多处于郊区和偏僻地区,将水引入城市需要铺设大量管网,投资将十分庞大。
水利部水资源司巡视员程晓冰也指出,提高中水回用率,管网方面要做得工作比较多。按照过去的模式,北京的污水处理厂都是建在城市边缘、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建设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是依靠重力把污水送入厂内,但要再回用中水,就需要建设管网把中水送回。目前,北京市在方庄有一个再生水厂,管网从方庄铺到了石景山。市政绿化方面已经设置了不少中水取水点,绿化车开到取水点,接上管道,刷IC卡即可取水。尽管如此,受到管网限制,北京市全面使用再生水替代绿地浇灌仍然存在一定困难。
完善的管网是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每个地区都有大量资金进行管网建设。程晓冰说,“在多数城市不具备完善管网的情况下,就地回用是提高再生水回用率的有效办法。比如,小区内收集雨水绿化、企业内部中水循环利用等。”
实际上,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再生水利用都是厂内循环,比如火电企业冷却水循环利用等。南昌市一家环保企业曾测算,目前再生水处理成本达1.98元/吨,而利用分散式再生水处理设备,直接投资只要0.4元/吨。由此可见,再生水就地回用的成本低,可以作为提高使用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形成小循环容易,形成大循环困难。因为大循环涉及到投资大等问题,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计算效益,有些丰水地区没必要花太大代价做大循环。”程晓冰说。
(本文资料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济导报、中工网、中国环境报)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