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雨水为城市解渴 “海绵城市”掀新一轮建设热潮
何谓“海绵城市”?形象地描述,即城市像海绵那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它是对“以排为主”的传统水资源管理理念的突破,是防止城市内涝的生态治水方式。
利用雨水为城市解渴 “海绵城市”掀新一轮建设热潮
近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痼疾,究其原因就在于城市雨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雨水成为城市的一种“包袱”。
“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少管道都不够用,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样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认为,这说明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海绵成“解渴”财富
“海绵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顾名思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不下雨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化率从2004年的41.76%上升到2014年的54.77%,与之相伴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110多座严重缺水。一方面城市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城市内涝、水污染、热岛效应、生态系统污染等问题频发。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工作。近日,财政部网站正式公布首批获得财政补贴的试点城市名单,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河北省迁安市、吉林省白城市、江苏省镇江等16个城市在列。
2014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路径和基本原则,并进一步细化了地方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方法。
“这是在补土地城镇化时期只重地面建设,不顾地下建设的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研究员马庆斌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很多城市存在既缺水又怕下雨的水资源结构性问题。其实,城市缺水除了节水、调水,还应充分利用为廉价的雨水。与过去城市外延式发展不同,“海绵城市”旨在建设好城市的垂直系统,让城市能自由呼吸吐纳,蓄水与排水结合,让水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充分合作和保障投入是关键
而从地上到地下,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配置好空间资源。“海绵城市”建设该如何落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认为,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他认为,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张全指出,建设“海绵城市”应在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中统筹安排城市的水源、规模、生态布局,同时要通过专项规划衔接各部门规划,推进“多规融合”。
此外,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建设“海绵城市”始终绕不开“钱从哪儿来”的问题。“对于未来更大规模示范项目建设来说,资金保障机制依然缺乏,未来一定要引入社会资本,这并非全是经济考虑,更是社会和生态价值的体现。”工程师任心欣指出,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参考绿色建筑等级评定进行资金支持,与社会资本引入过程相辅相成,让补贴标准有章可依。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介绍,建设“海绵城市”离不开政府管理层面创新,在资金投入上要实施ppp模式,走“先引导、再规范”的路子。目前16个试点城市的确定就迈开了先行先试的步,未来要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此外,还有人才问题。虽然我国的雨洪管理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熟悉这项技术的人才还相对缺乏,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张全说。
“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看来,如今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说是弥补过去城市建设的“欠账”,即改变城市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及低影响开发,逐步恢复城市自然的“海绵”功能。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会付出很大的资金和代价。”车伍表示,海绵城市的实质就是用现代雨洪管理来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雨洪及生态问题,实现像自然界那样的平衡。城市化区域对雨洪的综合性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传统的城市水网管道的建设,还包括城市的发展模式、规划、土地利用等,需要各个专业的配合。
资深业内人士候宇轩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无疑将会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将会拉动新材料渗透和管材等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研究的发展,同时带动城市园林产业的建设,并加速推进城市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
无疑,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的投资显然不会少。光是排水管网的改造就是巨大的投入。有城市曾做过测算,市区内现有的排水管网改造每平方公里大致需要一个亿的投资。而海绵城市所能拉动的投资数额,在车伍看来,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迪华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做“精品工程”,从过去“将就”到“精致”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他粗略估计,在“十三五”期间少能制造全国高铁建设两倍以上的市场需求,即全国6万亿元左右市场规模。“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技术服务、材料、工程、仪器、管理、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其市场拉动作用不亚于城市化建设,本质上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过去城市化建设提质的‘升级版’。”李迪华说道。
不仅如此,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杜鹏飞看来,海绵城市建设甚至还会催生新的产业的兴起和PPP模式的普遍应用。“海绵城市建设可能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整个建设过程不是简单的传统的土建领域,这是对整个产业的细化升级。”
(本文资料来源:福建日报、经济参考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