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雨水“包袱” 让城市亲近自然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排水系统采用的是快排模式,即:雨水落到被硬化的水泥路面后,只能通过管道集中排出城市。当遇到强降水的时候了,70%的雨水都白白流失了,只有不到30%的雨水渗透到地下,大大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水系统。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不畅,我们经常会遭遇“坐在家门口看海的”尴尬。
随着城市内涝问题的日益突出,海绵城市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日渐兴起。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富水性”和“弹性”,有效抵抗各类自然灾害,自发实现对雨水的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真正让雨水这个“包袱”成为城市的重要财富。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原则一:坚持科学保护的原则。科学保护是指将城市内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水源统一保护起来,最大程度保持城市水文系统的“原生态性”。原则二: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对城市系统进行适度的改善和建设,将城市的水泥路面等不透水建筑面积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努力保持恢复城市开发之前的水生态循环系统。原则三: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平衡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通过调节雨水的渗透、储存和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城市内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是城市原有的排水系统,该系统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控制城市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是通过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来应对超过雨水的径流系统。原则四:坚持团结协作的原则。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依靠某一个政府部门,应该在明确一个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其他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实现。同时,在进行具体实施时,应该严格把住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各个管理环节,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程的质量。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