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趋严催生万亿蓝海 农村污水处理市场仍存挑战
面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仍严重不足,“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的形势,2017年2月,环保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累计达到全国建制村总数的1/3以上的规划目标,重点整治领域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领域。
不过,迄今农村的环境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助理肖琼看来,长期以来,我国环保工作重工业而轻农业、重城市而轻农村,导致农村环保和生态建设历史欠账太多。据人民日报此前报道,相比于2016年农村生活垃圾60%的处理率,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缺口大、建设成本高,治理率要全面提升,将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农村污水处理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污水排放量达到202万吨,2010—2016年复合增速超过10%,预测到2020年可达到接近300万吨。但与城镇污水处理接近饱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率仅10%左右,大量未经处理的农村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水系,成为主要的水污染源。
也正基于此,农村污水处理有望开启新一轮“掘金热”。国内机构预测,2016年我国农村污水处理市场规模就已达到近400亿元,预计在2020年农村污水处理市场规模将会增长至840亿元。具体来看,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称,若按照每个村的环境治理需要近300万元,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按80%的治理面,需要投入过万亿。业界普遍认为,设备设施运营成本低、管理难度低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技术将喝上此轮红利“头啖汤”。
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农村污水处理并没有想像中美好。由于地区分散、人口众多、收集困难等因素,我国还有近1亿户的污水没有得到处理。从根本上来说,产生这样的问题在于工艺技术在农村污水处理时会“水土不服”。农村污水市场的持续升温,一方面导致大量低技术产品和无核心知识产权的小企业大量涌入市场,另一方面也吸引了高精尖技术进入。
但农村污染点多面广,要治理好农村污水,就不能简单照搬城市模式。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军看来,污水处理技术关键在于要因地制宜,每项技术都有适合性与局限性,技术的甄别筛选、适合不适合与如何调动和使用很重要,要选易运行管理、抗冲击、产泥率低、效果稳定的技术。
而设施规划、建设好之后,还要注意建管并重,不能重建设、轻运行。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具备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免运行、低维护;二是抗冲击负荷;三是低能耗。与此同时,立足全国农村污水治理“建、管、运”现状和未来发展,即要考虑各地方政府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也要考虑未来运营的技术稳定性问题。
除了选定技术路线外,农村污水处理的商业模式同样备受业界的关注。在上述《规划》中则明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形式,推动市场主体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投入。业界资深人士王洪臣指出,农村污水处理PPP模式的推进,需要以合理的“能力”判断为基础,并引入竞争机制和以效付费制度,合理确定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价格。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